图片

国表收藏家包刚见证国家轻工业发展
藉光阴故事致敬大国工匠
关注:1031  发布时间:2024-08-26  作者:香港文汇报  来源:香港文汇报



  新中国从1955年开始发展自己的制表业。国产手表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轻工业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著名国表收藏家、《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国产表收藏与研究》一书作者包刚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40年来收藏国表,整理并发掘国表历史,就是希望透过点滴光阴故事,展现新中国手表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发展历程,也向勇于奋斗的大国工匠致敬。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内地《经济日报》工作的包刚,因工作需要常年到各地出差,机缘巧合下开始对国产手表着迷,自此开启长达40年的国表收藏之路。当时每年有近200天在外出差,除了少数几个边远地区外,可以说走遍大半个中国。工作之余的包刚,不沾烟酒不喜歌舞,常常一头扎进各地博物馆和旧货市场,寻觅淘置老对象。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好像天生就对年代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从收购第一块红旗表开始,包刚开始专注于国产手表的收藏和研究。从上世纪走遍全国「寻宝」,到千禧年后利用网络平台搜罗,包刚40年来收藏计划经济时期上万件不同时期、不同厂家、不同类型600多种品牌的国产手表及相关史料。与普通藏家不同,他不仅收藏国表,更对每只表背后的史实如数家珍。我出自军人家庭,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告诉我,凡事不能一知半解,务必刨根问底。所以我的收藏是边淘表边学习,除收藏国表实物外,更多是收集国表相关的生产图纸、技术数据、厂史文件以及照片、票证在内的史料,并尽力加以研究整理。

十年求一表终偿所愿
  手表收藏属于现代工业品收藏,这个门类可以说既大众又小众。所谓大众是入门门坎低,便宜的表几十元上百元就能买到;而所谓小众,就是和钱币、邮票等收藏相比,专注国表的群体人数并不多。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收藏了目前国内型号最为齐全的早期国产海、陆、空三军军用定时器,其中上海608军工车间仿制的汉米尔顿航海天文钟和测天表是他最为看重的两件。从2009年得知某藏家手中有这两只表起,经历了10多年漫长的沟通和等待,最终在2022年得偿所愿。包刚直言,尽管作为批量生产的工业品,钟表从不存在孤品一说,但像608军工车间试制的唯一有军用代号的航海天文钟和测天表,只是少量在海军试用,从未量产,因此存世数量极少。虽然收藏四十载,但他坦言也有遗憾。现在唯独还缺1955年试制生产的天津五星表和上海无商标第一批试制表,就能基本凑齐早期国表试制『版图』了。不过他笑称,像后者只试制过18只,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拍卖到每只18万元的天价,实在令人望而却步。

抢救性搜集国表史料
  随着收藏的国表和各类史料越来越多,包刚坦言也有过筹建国表博物馆的梦想。他曾向自己的老领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征询过意见,但最终因经济条件、政策规定等种种限制难以达成心愿。转而求其次,包刚将自己多年走访各地表厂,采访收集到的国表实物、史料及个人研究国表历史的心得整理成书,希望有更多国人以及喜爱和收藏中国表的外国藏友,能更深入了解国表工业的发展史。这些年从南到北,我曾采访过许多位当年老表厂的职工和家属,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了计划经济时期国产手表生产的点滴故事。与此同时,包刚也对当年国营手表厂的生产资料展开了抢救性收集。因为很多国营表厂倒闭后,数据无人问津,最后都被当成废纸卖到废品收购站,事实上我的很多史料都是从废品站抢救回来的。有的数据损毁甚至只留下只言词组,后期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整理核实。从国产表的出身纸到设计图,从轻工业志到厂志,从钟表专业期刊书籍到新闻剪报,包刚常常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国表史料之中,在探索光阴故事之中忘却了时间。

冀当代国表用好中国元素

  钟表业起源于欧洲,从十四世纪开始作为皇宫贵族的一种玩赏器。而国产机械手表从诞生之初就定位为实用器,虽然起步晚,但材料和工艺水平发展迅猛,至今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制表商。包刚举例,现在天津表厂年产300万只机械表机心,其中有多达200万只用来出口。我曾经到瑞士看过,你如果买到一只10万元以下的瑞士表,机心很可能就来自中国。在他看来,目前国产机械表发展最大的瓶颈不在工艺和技术,而在观念。江诗丹顿、百达翡丽把表当成玩赏器奢侈品在卖,我们国表的生产销售思维却依旧停留在实用器上。包刚建言,国产表厂应及早转换意识,从赚低端快钱的定位中摆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复杂机心的创新和生产工艺上。与此同时,更要树立民族品牌意识,传播好国表的文化底蕴。他说:现在一些欧洲表为了打入中国市场,甚至出品了十二生肖腕表。我们国产表厂为何不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中国元素呢?

微博推荐

热门推荐
行业资讯
  上海表自1955年9月26日诞生,成功试制出中... [详细]
  1月5日早上7:30,2025建发厦门马拉松赛... [详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