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家里的“古董”,年代久远的就是那块上海表了,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等则早已更新换代,惟独留下来的就是这块上海表了。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参加工作,那个年代,谁的手腕上有一块表,不管是什么表,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月薪只有30元,除了生活开支已所剩无几。几年省吃俭用,我终于有了100多元的存款,拥有一块上海表,成为我梦寐以求的事。那年月,上海货是当时中国人的骄傲。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货是一块“金字招牌”,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无不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骄傲。
可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大件消费品更是一票难求。特别是手表、自行车这些物品一年只有几批货,而且数量非常少。我姐那时在乡里供销社工作,姐姐托销售手表的朋友留意,大半年一直都没有机会,货一到就没了。
1972年的一天,姐姐的朋友得到一张上海表的内部指标,我立马取上钱坐车赶往乡下,不巧的是,都是男款的上海牌手表,虽然不是女款的,我咬牙还是买下来,因为机会难得,足足花了120元。120元在那个年代可是个大数额,这也是我在那个年代买下的唯一一件奢侈品。
如今,这块上海表的表面有些陈旧,虽然不戴在身上,但我依然每天给它上链,放在书桌上,让它发出欢快的滴答声,这滴答声见证了我家生活变化,也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