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浅析“清乾隆蓬莱八仙八宝转亭珐琅音乐钟”
—— 缅怀钟友陈茫先生,不负最后之嘱托 ——
关注:18060  发布时间:2015-09-16  作者:李秋生  来源:李秋生


前言

       凯撒旅游创始人、凯撒旅游(欧洲)集团公司董事长、欧洲华人旅游业联合总会创始会长及终身名誉会长陈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德国时间2015年9月2日13时20分与世长辞,享年54岁。生前著有英国制表500年等著作。 
      (节录陈茫先生与我于中国时间2015年7月28日夜7点25分微信语音对话)

      陈茫:我很疑惑,拍卖行提供两本书上的钟和拍卖的钟都不是一个。

      李秋生:仅就此钟图片而言,您有疑惑吗?

      陈茫:这就是疑惑呀。我不懂钟。

      李秋生:您自称不懂却比那些自称非常懂行的专家懂的多!因为您对这台钟已经有疑惑了。

      陈茫:您好像很清楚这里的来龙去脉呀。

      李秋生:很多人问我这个钟,并鼓励我写写,我总是在犹犹豫豫,犹犹豫豫,我写吧,担心有些人不高兴,不写吧,询问的人越来越多了。而很多人说这个钟是假的。钟表鉴定我做了三十五年了,最早我是买卖,之后就发展到收藏,到九四年就开始复制了,第一个是与故宫做了合作复制馆藏滚钟并配发故宫监制证书。连收藏鉴定带制作近四十年,以近四十年的功力去鉴别这台钟应该没有问题。

      陈茫:我觉得您应该写! 我这个人做事 我要是觉得是我的错我就认。这东西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如果这个钟是假的,您要是能够警示大家,写一篇文章,我建议您写一篇文章,特别建议您写一篇文章。

      陈茫:我有一份报纸 拍卖行在我的报纸上做广告 让我替他们写一篇介绍的文章 ,开始我说要采访一下藏家 他们说藏家不愿意露面 所以我写的一篇相对比较中立的,都是引用拍卖行的话。 我真后悔我真不应该写这篇文章,写文章之前应该看一下,做做功课,功课没做好。你说这个钟的问题在哪啊, 李老师?

      李秋生:谢谢您的鼓励,现在鼓励我写写的人很多,我考虑一下再写吧。因为我讨厌写文章在讲故事。我写文章要把根据拿出来才能服人,讲故事是文学家的事。

      陈茫: 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是坚决支持您写这篇文章。

      李秋生:好,谢谢您的鼓励,我考虑一下,最近得知这台钟18号在上海有个展出,我去仔细看看实物,连实物都没看就写,是不负责任的。

      陈茫:您说得对,真的应该写,让大家少吃亏,真的,让大家少吃亏。所以您这个级别的人出来给大家说说这个钟,我觉得真的很有好处,真的很有好处。

      惊悉9月2日陈茫先生因病逝世,深感悲痛和惋惜,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扼腕惋惜。为不负陈茫先生之托,特写此文,以慰亡灵。




史料记载这是一台英国人制作的钟


       2015年6月20日德国Auctionata拍卖公司以280万欧元拍出了第33号拍品—一台极具中国艺术风格的座钟,买家又系我国著名的收藏大家,花如此巨款购买一台座钟必将引起国内外古董收藏界特别是钟表收藏界轰动性关注。然而对此钟的观察与研究后却褒贬不一。国内外业内人士也众说纷纭,说是清宫作钟处制作国宝回归者有之,说是花巨资买了个假货更有之!

       现将我汇总的一些公知信息呈与大家以便分析:



      1988年由德国人 撰写的《欧洲摆陀钟》《EUROPEAN PENDULUM CLOCK》一书中记载了这台钟的图片(上图左三)。作者是彼得.豪雅(PETER  HEUER)和克劳斯.毛里斯(KLAUS MAURICE)。

     彼得.豪雅主导位于德国不来梅(BREMEN)自己的钟表工作室,专注经营手表与钟表。克劳斯.毛里斯是位于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主导主任,曾撰写了多部关于钟表的著作。他同时还是位表匠.
     
根据书中图录的描述此钟是伦敦钟匠史蒂芬.林博尔特(STEPHEN RIMBAULT)于1780年左右制作。史蒂芬.林博尔特是位活跃于1760之1781年间的伦敦钟匠,其典型作品包括于钟盘上方配置动偶和一些其他复杂的机械钟。著名德国绘画大师约翰.左凡尼(JOHN ZOFFANY)早年在伦敦工作时为其钟表装饰工作的助理。由于他的工作帮助了这位钟表工匠的声誉。

     

 
      左上为由约翰.左凡尼创作的史蒂芬.林博尔特肖像,右两及下三幅为史蒂芬.林博尔特的作品。

     虽然书中注释这台水法钟为史蒂芬.林博尔特制作,但是钟身和机器上均没有作者的签名。罗布森艺廊的介绍中同样提到了作者为史蒂芬.林博尔特,两位作者是否借助此参考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台水法钟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艺术风格,这一点在艾尔弗雷.德查普伊斯(ALFRED CHAPUIS) 和爱德蒙.德罗(EDMOND DROZ) 撰写的《LES AUTOMATES》中已有这样的描述:“以象牙雕刻的多彩动偶无疑是一位中国艺人的作品”(The mobile figures in carved ivory and of several colours are undoubtedly the work of a Chinese.)。 真的无疑吗?那这部分工艺是否真的出自中国工匠之手或者符合于中国清乾隆时期的艺术风格?它是一台乾隆时期的宫廷钟吗?

     为此我再次拜读了郭福详老师、恽丽梅老师和关雪玲历年来的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有近三十位当年在故宫做钟处工作的西洋工匠,但未看到史蒂芬.林博尔特的名字位列其中。为此我又来到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找清宫做钟处档案,也未见史蒂芬.林博尔特的名字。所以可以认定史蒂芬.林博尔特未曾在清宫做钟处工作过,出自他之手的作品虽有馆藏但也不能被称作宫廷钟。我们也不妨用这台钟与其他宫廷钟和其工艺做个比较,从侧面来证实它真正的出身。


     与其他宫廷藏钟做一个整体艺术风格的比较:



      如图片所展示,宫廷收藏的钟主体外形多为统一材质,或全铜质鎏金或紫檀和红木 。未见下铜上木结构,如上部位非铜质也必定是更贵重材质。木雕件的雕刻手法:



       经我在上海实地鉴别此钟,此钟木山是黄杨木边料拼接成型。黄杨木英文BOXWOOD亦称围框木,英国多有产出。黄杨木在清代并非贵重木材,清宫虽有雕刻精品,其藏品如同竹雕,贵在雕工而非材质。如图片所示,钟表木山系木条拼接成型,省工省料。 直观多是直线、斜线和横线组成,表现形式呆板。上图清乾隆山水楼阁宝座屏风内的山水雕刻,刀功圆润流畅, 层次感强、层峦叠嶂、气势雄伟。中国木雕在山水的表现形式上多是以圆弧旋刀雕刻。此钟表木山表现手法绝非国人所为。


     象牙人物的雕刻:


上图所见,人物面部呆板僵硬,衣袖与双手是刀劈据切,棱角鲜明,双手姿态似玉女捻花


上图所见,人物面部呆板僵硬,双目呆滞,眼眶与鼻梁部似一刀而成,棱角清晰


上图所见,人物面部呆板僵硬,年长老者眼睛成不规则棱角,刀法迟钝,下方童子发卷形如抽屉拉手。


上图所见,双手状如钉耙,手指近如方形。鼻部形状鼻梁高耸、鼻形见钩,显然非国人之形。


上图所见,绝大多数人物雕像鼻子为西洋人特有。

       整体评述象牙人雕像作工粗糙,面容呆滞,刀痕突出以至棱角清晰,面部雕刻之处均未抛光,以至于尘土滞留。总之1.此牙人不似乾隆年代制品。2.貌似国人 ,实为西洋人模样。


 
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 — 清象牙雕群仙祝寿塔 - 刀工圆润、人物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 - 清象牙雕月曼清游册


       钟表上部木山与牙人总体外形应是西方工匠追求中国艺术风格所致。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师亓昊楠(副研究员)曾在《名表》杂志中叙述到:“这些英国钟表造型美观、工艺精致、色彩华丽、题材广泛,多以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亭台楼阁为造型,间有欧式建筑造型。钟内设有人物、动物、变花、转花、水法等转动景观,并以大自然及田园风光为背景。它们大多数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反应了西方人迥与东方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些构思精妙、设计精巧的钟表,充分地展示了西方艺术家地活跃性思维,同时,为了迎合东方人的审美需求。”

     钟表的机械部分:


      此图为部分动偶机芯,照片显示齿轮齿形细长应属于依据英国早期齿轮标准制作。

      此图所示为走时机芯,依照片所示齿形略显短粗,应是依据法国或瑞士齿轮标准制作。(法国齿轮标准和瑞士齿轮标准相差无几)前甲板所显示的空闲孔证明此机芯应是非专业钟表制作人制作,应为修表匠人配做。

     显然走时机芯与动偶机芯的制作不是处在同一个年代,走时机芯应为近年配制。

     瓷盘:


表盘珐琅透明釉质过厚与各国历代瓷盘不同,最多不超过十三年,应为新制。

     外壳的铜花:

       外壳铜花铜质松散、含铜量底、铸造粗糙、棱角清晰、清代铸造多采用先铸后錾。此花式纹路呈现“画花”痕迹。 应是二次翻模产品。十八世纪无论东西方鎏金工艺均为火镀,镀层厚,给人以纯金视觉。钟表底座部分铜饰应是近年复制。

      珐琅:
 

      蓝色珐琅侧目视之,表面成凹凸不平状,在瓷器行业中轻则称之为“波浪釉”,重则称之为“鼻涕釉” 。而在珐琅中就没此称谓,而统称为欠火。由于经验不足的操作以及担心温度过高,当烧制珐琅时在炉温刚刚达到温度时就取出烧制件,就会形成在图片中所见的凹凸不平状。如有经验立刻回炉复烧仍可使之融平。左图为为未完全融平之珐琅。右图为清代著名嵌金银片饰广珐琅。

     此钟木山与部分牙人主体和动偶机芯是原始的,大件铜主体也存在原始的可能。珐琅和走时机芯与表盘为近十几年内新作。由于此钟数次被称之为曾“全面修复”,犹如“群英会”,更多细节与零散小件我们就不再做考证。总体而言,虽说此钟诸多部件有所更换,时至今日仅此一物,也算是难得之品。


     综上所述:据史料记载此钟系英国工匠所为,我们认为:此钟非乾隆时期的广钟,更与宫廷钟无任何关系。郭福祥老师曾在其著作的《时间的历史映像》一书中提及乾隆时期的宫廷钟标准, “无论是大臣的进贡,还是清宫自己制作的钟表,其最后的验收人都是乾隆帝本人。而乾隆帝对于钟表的要求又是相当明确和严格的。在清宫档案中,经常有因为所进贡品不合乾隆帝的要求而被驳回者,更不乏因活计不精细而受到申饬者,"似此等粗糙洋钟不必呈现”、“不准开销”等语不时见诸乾隆帝的谕旨,因此进入宫廷收藏的钟表在采买和制作过程中每一件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了到达最佳的艺术效果,在钟表上往往融木器雕刻、金属雕刻、珐琅、玉石切割和镶嵌等诸多工艺于一身,其铸、镶、雕、嵌、铸、镀、鎏、绘等每个工序都由优秀的技工通力合作完成。清宫现存乾隆时期的钟表大多用料讲究,有的表面嵌有珍珠、钻石、玉石及其他各色料石,尤其是造办处的御制钟,外壳多用珍贵的紫檀木雕刻成楼台亭榭及玲珑宝塔等建筑式样,给人一种庄严的气派。乾隆时期中外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其收藏的钟表上都有相当程度的体现。“


     执笔至此,又想起故友陈茫先生所说,“我喜欢钟表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钟表的发展史,并不仅仅代表着时间测量学或精密仪器制作科技的发展,它其实也记录着人类自身思想、人类看待世界眼光的变迁。历史上社会思潮的变迁都能从这些古董钟表上反映出来,这是古董钟表最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



仅以此文缅怀陈茫先生

天津 - 李秋生          文
美国 - Edwin    译 . 图
2015年9月15日








     *摘录于《二十一世纪经济导报》胡颖:“生死茫茫 载月而归”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学术问题欢迎各抒己见)


微博推荐

热门推荐
行业资讯
  12月26日,海鸥表70周年暨中国制表70年新... [详细]
  第五届MIYOTA中国区腕表设计大赛于2024... [详细]
  • 1